很多人會把WH(Working Holiday打工度假)用夢想來詮釋
說是夢想的話,對RJ來講某部分是對的...
RJ第一次出國是19歲還在念大學時,用自己在何嘉仁教兒美打工存的錢去溫哥華
目的去拜訪一個已移民加拿大的同學順便觀光,住了快一個月 (也是簽證、護照、機票都自己來)
從那時起,RJ心理便一直暗暗有個對異地生活的嚮往、一種很簡單的嚮往...
我無法像班上很多大學同學,一畢業家裡就已準備好一筆資金
讓他們飛紐約、飛東京、飛倫敦、飛LA去念研究所
RJ沒念研究所,就這麼傻傻地去當兵,然後退伍一工作就是五年過去
上班的公司也是一堆留英留日留美的碩士或是MBA
每每聽他們講起那一年或二年的國外生活,總是會觸動那段深埋在心裡的記憶
在溫哥華那段時間的畫面就會一幕幕地浮現...
因為是第一次出國、因為是自助、因為是自己的血汗錢、因為飛得很遠、因為搭的是747
一個19歲的大人,在飛機上其實興奮得一點都不輸鄰座的9歲小孩
起飛時,那種故做鎮定又帶點緊張的不安...豎起椅背、拉開窗版、繫上安全帶
跑道上十數秒的衝刺,我的個人首航,就在機頭拉起的那刻揭開序幕
我捨不得睡覺,因為我想好好看看這架飛機,好好看看外面天堂般的雲層景致
沿途13個小時都在心裡用力地、不斷地搖著自己大叫:加拿大!加拿大!加拿大!
超過十年過去了,現在的我,對當時溫哥華的一景一物都仍然記憶猶新
(尤其是English Bay和Stanley Park的清晨,媽阿!美的!)
(當然還有美美的UBC校園,那時每天跟高中同學一起去聽課,教授講的內容都是生化學...好難懂)
(還有加拿大名產:隨處可見的滿地各色楓葉...OMG!怎麼當年的髮型和穿著都那麼俗阿!)
(當然還有位在溫哥華市區Gastown裡,這個要排隊拍照百年老蒸汽鐘...哈哈!還是一整個很俗)
(好了,RJ不要再虐待讀者的眼睛了...)
十年之間,想一衝了之的念頭不曾斷過...
但苦於現實的環境下,實質上的、精神上的,我都沒有留學的本錢
這個小小的嚮往,也已隨著年齡的堆疊而消逝塵封
我慢慢地開始知道,它應該會是離我越來越遠了
直到後來...
知道了「澳洲打工度假」 (幸好不是在31歲之後才知道,不然也沒輒)
既不必像留學一樣動輒花上百萬,還可以去個不錯的國家過一段長時間自給自足的生活
而且老闆願意支持,也願意等我回去上班
一個人單身又沒什麼牽掛,那我還猶豫什麼!
這...不知道算不算是圓夢的一種?
如果是,這夢對很多人來說也太簡單了
RJ很多朋友地球都不知道繞幾圈去了,有的人家裡全世界到處都有房子
但,RJ從不覺羨慕或嫉妒
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,他們也有一本經要念
只告訴自己,RJ不用那麼厲害,只要用能力所及盡量接近夢想就好
但夢想,必須是回應內心呼喚的原始企求,而不是複製別人從小到大告訴我應該要做的
把夢放大,會更激勵自己望著它、努力向它邁進
把夢縮小,比較容易實現,可以得到滿足的成就感,以及邁向下一步的力量
講夢想有時候很虛浮也很空泛
也有人覺得,說WH是圓夢,隨波逐流和附勢盲從的比例較大
但我已管不了別人有沒有想清楚、想明白
那是他們的人生,不是我的
RJ比較在乎能從自己大大小小的"夢想們"中
「更瞭解自己、更認識自己」
那...便已目標達成、無怨無悔~
大夢也好、小夢也好,RJ的計劃不只澳洲WH一個
有幾個已經在進行中,也完成階段目標(ex:學日文)
還有好幾個已經有Idea,但還沒積極著手(ex:學鋼琴、當導遊、當航管員...)
不論如何,RJ只想再一次說:
「為夢想或興趣設立目標,然後一步步地去接近、去實現,是超幸福的一件事!」
願各位~
今晚帶著夢想進入夢鄉
(放在公司的這隻UBC畢業虎,便是當時RJ在學校商店裡買的,目前還妥善地保存在台北家中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文後
關於夢想
前陣子讀到部落格友設計賓的一篇文章,RJ覺得寫得很棒
當所有人都面向同一個社會標準時,當成功是由層峰金頂所定義時
你,有沒有勇氣正視自己,毅然轉身,走自己的路?
於此分享該文連結,推薦給各位: 可不可以不要有夢想?
( http://binbin0903.pixnet.net/blog/post/28552889 )
再推文中miao讀者回覆的一段話,很值得思考
「現代社會並不鼓勵人們去降低自己的期望,大眾傳媒的猛迅發展使人們能夠瞭解上流社會的生活情況,助長了人們對奢侈生活的渴望,結果使得大家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-永遠揮之不去的焦慮。因為大家永遠都不能安於現狀,永遠都有尚未企及的夢想。但是減少對自身的期望,的確會使人有如釋重負的快感,倘若某個人對自己的一切都處之泰然,那真是難以言喻的輕鬆。也就是說,如果有一天我們決定不必費心去減肥,不再為青春永駐而煩擾,那麼生活該是多麼愉快阿!」
RJ更覺得,降低自我要求並不是放棄提升或得過且過
而是在不同的環境課題下做出判斷,改變自己想努力的方向而已
唯一不變的,仍是態度
※首頁圖片攝於雪梨Mrs Macquaries Chair by RJ