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印象非常深刻
當我決定提出辭呈離開工作了四年多的公司時
大老闆在我離職的前一天,請我到她辦公室一談
除了再次確認我前往澳洲的決心,也很熱心地想幫忙聯絡同集團在雪梨的公司
我很開心也很感謝她,但我仍是婉拒了
除了不好意思麻煩長官之外
我也仔細地向她表達我的想法:我希望給自己機會從事第一線的服務業!
自從一退伍就進到媒體圈工作,辦公室一坐,五年過去了
雖說我們的工作,不論是寫案子、想創意、分析市場、評估成效、解決問題...
也是在服務廣告客戶的"服務業"
但其實我更嚮往的是超商裡面的收銀員、菜市場裡的小販、餐廳裡的waiter
他們每天可以面對好多好多來自四面八方的人:
高的、矮的、美的、帥的、有錢的、斤斤計較的、愛聊天的、想跟你搭訕的...
當然還有不時會出現的"知名的" (例如:妮可基嫚,哈哈!)
有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輩告訴過我:
「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書,裡面寫了關於他們的故事。這些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,
成就了他們現在的個性、思考邏輯和行為表現。所以瞭解一個人,可以從聽他說他故事開始」
(所以我們才要常常和客戶應酬博感情,想辦法洞察他們心裡到底想要什麼...)
(不過這樣講又太勢利,我們公司和客戶可都是真感情+好伙伴)
離題了...
我自己其實非常enjoy在目前這份吧檯的工作(其實之前那個飲茶的也是)
不過更幸運的是,我在一個充滿多元移民的國際大城市
我看到的不僅是外在的高矮胖瘦,還有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背景
可能是普通澳洲媽媽帶著小孩
可能是一群在雪梨港剛下郵輪的紐約觀光客
可能是來雪梨談生意的日本大老闆
可能是三個月才靠岸一次的紐西蘭年輕漁夫
也可能是跟我一樣的台灣打工度假者
短暫的服務或收銀,雖然無法詳細地翻閱他們每一個人的故事篇章
但從他們給予我的簡短互動,我幾乎能夠感覺到他們背後隱約散發的個人特質
我開始練習,練習從客人靠近時,我就可以猜出他們會想喝什麼
他,應該會想要一瓶海尼根...
她,應該會想要柳橙汁外加一個燻雞沙拉三明治...
他,應該會想要氣泡水和一包花生米...
她,應該會想要一杯簡單的澳洲紅酒...
以前學校教的廣告心理學是真的
在公司做的消費者研究也不是亂呼弄的
他們真的會順同廣告的制約,自己對到喜歡的號碼,然後毫不考慮地坐下去
買海尼根和買德國黑啤酒的人真的就是很不一樣
我們總是在提案的時候幫客戶分析目標族群的輪廓
給一個性別年齡居住地也好、給一個生活描述也好、給一個口說無憑的想像也好
我常覺得自己在狹小的井底裡寫環遊世界的故事
而我滿三十歲了,真正放下滑鼠來到澳洲了
我才在最前線服務業中,一一見證先前那些象牙塔裡自妄的假想
那是一種貼近的直接感受,一種很無法抗拒的真實感!
或許有些部分我瞎想矇對了
或許有些部分我太天真了
但最可貴的是我給自己一個跳進來碰撞的機會
每一個微笑,每一聲謝謝,每一次客人對著我舉杯說Cheers!
都是我最珍貴的生命洗禮